家电行业警示录:为什么法律禁止独占"省电"商标?

2025-11-06 07:57:55 张晓艳 0

  在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,“省电”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卖点。美的、格力、奥克斯、小米等一众行业头部企业,捕捉到消费者对节能降耗的需求,纷纷生产“省电节能”系列产品并布局“省电”相关商标。

  据查询,多个知名家电企业曾尝试申请“省电”系列商标:美的申请“酷省电”、格力的“好省电”“悦省电”、奥克斯的“臻省电”,小米申请的“巨省电”商标更是作为空调系列名称,在市场推广中引发广泛关注。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  然而,上述商标的状态大多数为“无效”“驳回待复审”,无一成功注册。小米的“巨省电”商标,虽凭借产品宣传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,但面对商标注册的严格审查,依旧未能顺利过关,不仅商标注册受阻,小米近期由于“巨省电”的名称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网友的质疑。

图片关键词

  面对“巨省电”商标注册受阻以及市场上对产品名称与实际性能的质疑,小米高管迅速做出回应:

  强调“巨省电”系列产品拥有实打实的省电性能,如远超国标的能效比、创新的AI节能技术等,试图打消消费者的疑虑。

 当企业满怀信心地将"省电"系列商标提交注册时,往往会被一纸驳回通知泼了冷水。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,实则踩中了商标法的红线。《商标法》第十一条明确划出了一道界限:如果某个词汇直接描述了商品的功能或用途,它就失去了作为商标的资格。而"省电"恰恰是家电行业的核心关键词——从空调的能效等级到冰箱的节能标识,再到洗衣机的水电消耗参数,"省电"早已成为消费者选购时的硬性标准。


  这种限制并非刻意刁难。试想,如果某家空调企业独占"省电"商标,其他品牌连产品包装上标注"本机省电30%"都可能构成侵权,这显然违背市场公平原则。更严重的是,商标一旦与产品实际性能脱节,就可能演变为法律明令禁止的虚假宣传。某品牌曾因宣称"超省电冰箱"实际耗电量超标,被市场监管部门开出百万罚单。这提醒企业:宣传可以突出亮点,但绝不能把行业共性功能包装成独家卖点。


  对于消费者而言,这类案例更像是一面照妖镜。市面上打着"省电黑科技""极致节能"旗号的产品层出不穷,但拆开技术文件就会发现,有些不过是把国家标准要求的能效等级偷换概念。真正的省电技术应当有第三方检测报告支撑,比如获得"中国能效标识"一级认证的产品,比普通机型省电可达40%以上。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,那些把基础功能神话为"突破性创新"的营销话术。


  商标注册的博弈背后,实则是一场商业诚信的试炼。企业若想建立长效品牌,不如在核心技术上下功夫——格力"一晚低至一度电"的广告能深入人心,靠的是真实数据支撑;而某些抢注通用词汇的行为,反而暴露了创新能力的匮乏。当法律为行业划出红线时,也在倒逼企业回归产品本质:与其争夺一个虚名,不如用实实在在的能效表现说话。


电话咨询
行业领域
专业团队
QQ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