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购蓝月亮,到手“蓝月壳”,还是注册商标?

2025-07-08 08:05:46 张晓艳 4

购物节的喧嚣尚未散尽,一位网友却对着快递盒里的洗衣液犯了难。几天前,他在电商平台的大促页面上刷到一款“蓝月亮”洗衣液,标价远低于日常售价,想着趁优惠囤货,便毫不犹豫下了单。拆开层层包装时,那抹熟悉的蓝白配色让他心头一暖——直到指尖拂过瓶身标签,被刻意遮挡的商标处露出“壳”字的一角,他才猛然惊觉:自己买的哪里是“蓝月亮”,分明是个陌生的“蓝月壳”。

图片关键词

这并非偶然的疏忽。将两瓶洗衣液并排放置,相似得足以让人恍惚:同样的天蓝色主调,同样的白色浪花图案,连瓶身的弧度、标签的字体大小都如出一辙。唯一的不同藏在最关键的商标处——“亮”字被悄然替换成了“壳”,一笔之差,却在消费者眼花缭乱的购物瞬间,筑起了一道难以察觉的“视觉陷阱”。那位网友坦言,若不是特意核对,单看包装,他根本分不清这瓶洗衣液的“真身”。

图片关键词

面对质疑,“蓝月壳”店铺的客服回应:“我们的产品是正品,‘蓝月壳’是独立注册的自主品牌,和‘蓝月亮’没有任何关联。”然而,这份“独立”背后,却藏着精心设计的巧合。通过商标网查询可见,“蓝月壳”商标已被两家企业先后申请注册,均隶属于国际分类第三类——这一类包含洗衣剂、清洁剂等日化用品,与“蓝月亮”的核心品类完全重合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其中一家企业的商标布局远不止于此:“蓝月星光”“超熊”“趈能”等商标接连被收入囊中,每一个都与市场上的知名品牌有着微妙的相似性——“超熊”让人联想到“超能”,“趈能”则与“雕牌”的母公司旗下品牌隐隐呼应,显然是瞄准了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信任惯性。

图片关键词

这样的“巧合”并非孤例。在日化用品领域,商标的“形近字游戏”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。“蓝月亮”被盯上的这些年,“蓝日亮”“篮月亮”“蓝冃亮”等商标相继出现:把“月”换成“日”,将“蓝”的草字头换成竹字头,甚至用生僻字“冃”(古同“帽”)替代“月”,每一个改动都精准卡在“似是而非”的临界点上。这些商标的申请人多为中小型日化企业,注册类别无一例外指向洗涤用品、化妆品等第三类商品,显然是想借知名品牌的“东风”打开市场。

图片关键词

尽管商家反复强调“自主研发”“独立品牌”,但从法律与市场秩序的角度看,这样的操作早已越界。根据《商标法》,申请注册的商标若与他人在先注册的商标近似,且容易导致公众混淆,不应被核准注册。而“蓝月壳”们的策略,恰恰是通过微调文字、复刻包装,人为制造“混淆可能”——消费者在快速浏览商品时,很难分辨“亮”与“壳”的细微差别;相似的蓝白配色、近似的瓶型设计,更会强化“这是知名品牌”的错觉。至于用标签遮挡商标的行为,更是赤裸裸的误导:刻意隐藏关键信息,本质上是在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,让“误购”从“可能”变成“必然”。

这种“傍名牌”的乱象,伤害的从来不止是消费者。对“蓝月亮”这样的正品企业而言,多年积累的品牌信誉被稀释,市场份额被分流,维权时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取证、诉讼,成本极高;对整个市场来说,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会逐渐显现——当投机取巧者靠模仿就能获利,潜心研发、诚信经营的企业反而吃亏,最终会动摇市场创新的根基。

“蓝月壳”事件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商标保护的重要性,更给所有初创企业敲响了警钟:品牌建设,始于商标。在投入生产、开拓市场之前,必须把商标注册放在首位。这不仅是要注册核心商标,更要提前布局“防御性注册”——比如将近似字、谐音词、关联品类一并注册,像“蓝月亮”若能提前注册“蓝月壳”“蓝日亮”等防御商标,就能从源头减少仿冒空间;同时,要精准覆盖相关商品类别,除了核心的第三类,还可延伸至洗涤剂原料、包装材料等关联类别,织密保护网。

商标是企业的“脸面”,更是市场竞争的“护身符”。忽视商标布局,看似省下了一时的注册费用,实则给未来埋下了隐患:轻则被仿冒者分流客户,重则卷入侵权纠纷,甚至可能因为商标被抢注而被迫改名,多年经营毁于一旦。与其等纠纷发生后追悔莫及,不如从一开始就做好商标规划——让每一个字符都清晰、独特,让每一份投入都有法律护航,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底气所在。


电话咨询
行业领域
专业团队
QQ客服